牛树银教授,河北昌黎人,中共党员,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兼职博士生导师,河北省特等劳模,河北省首届教学名师,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资源环境与工程系主任(1996-2002年),资源学院院长(2003-2008年),兼任中国地质学会理事、河北省地质学会副秘书长等职务,现任泥河湾地质环境研究院院长和幔枝构造研究所所长等职务。多年来一直从事构造地质与成矿控矿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自主创新地提出了幔枝构造成矿控矿新理论,先后获省、部级奖励11项,出版专著8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三大检索文章3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际合作、中国地质大调查、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15项,培养了上千优秀本科生和数十名研究生,桃李遍布天下。这些成绩都来自于牛老师一心为公,严谨为学,高学为师的崇高品质与精神。
一心向公,无怨无悔
牛老师197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同年分配到河北地质学院(现河北地质大学)任教。刚参加工作的他,爱岗敬业,乐于奉献,重视学业,内心渴望上进,甚至刚工作不久亦闪过继续考研深造的念头。两年后,领导建议他兼任地质系教学秘书。矛盾之余,牛老师更多地从大局出发,考虑到学院的发展,毅然放弃来之不易的进修深造机会。至今,牛老师仍是本科学历,而看到学院的蓬勃发展,内心则尤为高兴与满足。
1996年,适逢地质行业短时间的萧条和衰退期,学校组织部任命牛老师为资源环境与工程系主任。当时学院正面临部分教师转行,学生生源不足、就业率下降等问题,工作亦受影响,难于开展。牛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可他敏感地意识到地质行业关乎民生和社会主义建设大业的进展,只要大家一心挺过“寒冬”,地质行业一定会迎来“春天”,并这样一直热情地鼓励和感染着学院的师生们,这极大地增强了学院工作、学习的凝聚力和奋斗精神,并在1998年学校本科教学质量评估中取得多方面重要进展,受到评估专家和学校领导的好评。他就是这样一位学院护航者。果然,地质行业2000年伊始迎来了“初春”。
2003年,学校专业调整,牛老师任资源学院院长。在他的带领下,学院科研经费逐年增加,专职教师队伍实力日益增强,至2008年资源学院连续五年获得学校教学管理先进单位等荣誉,学院由资源勘查工程一个专业增加到三个专业,每年招生或就业人数200余人,就业率100%,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荣获国家级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且该专业被提高到省内一本招生行列,资源勘查团队获得河北省高校教学团队建设项目,所负责的地学实验教学中心荣获国家级地学类实验教学中心。尤其是他所带领的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团队于2003年申硕成功,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硕士点成为学校第一批硕士点,实现了硕士自主办学的突破,并于2006年负责组织、成功申请了矿物、岩石、矿床专业和构造地质学专业的硕士点,其中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于2006年被评为河北省重点发展学科,2012年晋升为河北省重点学科。集体辉煌荣誉的背后,牛老师从来不去计较个人荣誉,每年学校的先进教师、优秀个人等荣誉评比他都是极力优先推荐工作成绩突出的年轻教师。
多年的风霜染白了牛老师的头发,也烙印了额头上的深浅年轮。2008年至今,牛老师力求在科研上有新进展,积极申请创办了幔枝构造研究所并兼任了泥河湾地质环境研究院院长。此外,作为学校地球科学博物馆“建馆大将”的牛老师,一遇到学校工作需要,常有种义不容辞的使命感,有时连饭都顾不上吃,经常放下手里繁重的科研工作而热心地向社会各界讲解和宣传地学科普知识,义务指导博物馆工作,不仅培养了大批学生讲解员,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博物馆的科教功能和影响力,为此博物馆也先后荣获河北省、国家科普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
汗润深山,注重科研
记得很早就听说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一名言,这就需要从日常的点滴做起,生活工作中的碎片方能构筑品质上的万里长城,同时它也在时刻感染着周边的人。笔者已无法计量牛老师为了科研理想走了多少山路,磨破了多少双铁鞋,流过多少汗水,但他勇于探索和一丝不苟的科教精神永远刻在笔者心中。
要探究地质规律,牛老师倡导与高山为伍,与岩石为伴,特别注重野外地质科研工作,密切联系群众,而收集较为全面而真实可靠的原始资料是重中之重。2010年,笔者跟着牛老师去内蒙古科右中旗的一个铅锌矿实习,受到了矿区的热情欢迎。会谈交流后,牛老师就急于奔向“前线”,面带微笑地与矿区地质人员,井下挖掘工人和年轻的运输工人一一握手,就矿区构造与矿体之间的关系,井下各中段矿脉的展布情况,矿石的品位变化特征等地质问题,虚心地向他们“取经”,并这样教导学生们说:“对于野外的原始资料,他们的资料来自一线,很真实,也很可靠”。
野外地质工作条件艰苦,科研需要无畏精神。牛老师践行“以人为本”,在极为艰苦和充满危险的地段基本不让学生参与,比如危险的坑道、陡坡、悬崖、腹地等地,而他自己为了能够探寻真理,亲眼看到矿脉的情况,时常无畏地赴闭坑通道(随时有塌坑的可能)的采掘面,有时甚至不惜多攀登两三个小时的陡坡高山等地去收集第一手资料。例如,据孟恩套力盖铅锌矿老矿长描述,部分主矿采坑已闭坑几年,地下部分积水且阴冷潮湿,且有些坑道支护发生部分变形,时常会有岩石碎屑滑动等安全隐患,建议不要下井。可牛老师为了更好地收集资料,研究区内地质构造,迅速换好服装,背上包,拿上手电就下井探险,当观察到构造变形等地质现象时,一身疲劳、饥饿等信息早已被兴奋所充填,对重要的现象一边照相,一边素描,直到中午一点多才上来,取下安全帽,顾不上刚被井下那坚硬岩石划破的手指,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方才感到腹中饥饿。
牛老师常说:“要研究好自然科学,就要读万卷书,且行万里路,方能提高认知”。牛老师不仅饱览群书,家里书柜的书籍资料满满的,桌椅沙发上,甚至地上也错落有致地堆放着书籍,走进牛老师家,简直是进入了一个图书资料室。学术的高屋建瓴,则主要来自于对自然科学的勤于思考、永不停止的积极探索和与时俱进的科研精神。多年来,牛老师辛勤的汗水洒遍了太行山、燕山地区的大小山脉,大兴安岭、胶东、内蒙古、小秦岭等成矿集中区,结合相关地质资料和科研成果,带领科研团队先后秉承并发展“变质核杂岩”、“一盆一山”、“一盆多山”、“地幔热柱”理论,并于1996年首次自主创新提出幔枝构造理论,将其主要应用于矿床深、边部找矿,在找矿实践过程中取得了很好成效。例如,原本认为没有多大前景的太行山北段,通过新理论的指导,亦在多个金矿取得进展,预测太行山北段金矿远景储量可达150吨,被列入国土资源部的重点研究工作区。张宣、冀东等地区也是如此。一个普通的黄土梁金矿,通过预测、指导,找到了多个新的矿体,新增金矿储量十数吨,使黄土梁金矿一跃而成为大型金矿,新增潜在价值几十亿元,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非常显著。目前幔枝构造找矿理论在河北、山西、山东、河南、辽宁、内蒙古、浙江、福建、湖南等地受到了广泛认同和推广,为国家新一轮地质找矿作出了巨大贡献。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牛老师先后出版了《地幔热柱多级演化及其成矿作用》、《幔枝构造理论与找矿实践》、《幔枝构造与资源环境》等8部专著、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科技论文200余篇,其中,三大检索文章30余篇,受到大多同行专家、学者的肯定和引用。现今,牛老师主要把幔枝构造与诸如矿产、地震、生态等资源环境联系起来,希望能够丰富、完善理论和解释更多的地球壳幔活动与资源环境等地质现象。
心育桃李,关爱学生
即使最普通的三尺讲台,亦是无私奉献和辛勤的汗水浇铸而成。无论身上的担子有多重,牛老师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人民教师,对待教学,同样是一丝不苟,兢兢业业。他先后为研究生和本科生主讲了“构造地质学”、“矿田构造”、“板块构造与幔枝构造成矿”等多门地质基础课和专业课,并认真指导学生实习。
牛老师反复强调科研和教学是两兄弟,要携手共进,一个都不能少,教学为科研提供理论基础,科研则反哺促升教学质量。构造地质学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一门较为抽象的课程,通过科研实践,牛老师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和科技进展情况,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点的理解,上课用的PPT资料很多是自己的最新科研成果,很容易在课堂深入简出地讲解。此外,对重点、难点实例,牛老师经常在黑板上画图,注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独立分析和思考问题,提倡适当自由讨论,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内容丰富而生动。同时,为了便于学习,强化学习效果,牛老师把多年野外亲自采集的典型构造标本收集起来,结合学院其它老师的成果,着重创建了构造园地开放型实验室,这在提高地学研究生、本科生教学质量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2003年,《构造地质学》以明显的优势被评为学院精品课程,并通过了省级评审,成为学校第一批省级精品课程之一,牛老师本人也被评为河北省首届教学名师。
牛老师非常重视学生们的学业,鼓励学生申请科研立项,参加会议交流,撰写学术论文,欣慰于学生学业的进步与发展,目前指导博士生2名,硕士生30余名。他常说:“即使二人行,交流亦使人进步”,为此非常关注行业内的学术活动和团队教师与学生业务发展,只要有充足时间,非得亲自带队去,忙时则安排课题组其他老师和学生去参加交流学习,会议回来后,第一时间把地质矿产最新研究动态和热点内容介绍给大家。
牛老师积极鼓励学生考研和关心学生就业,从不厌倦。每年学生考研和就业期间,便是他更为忙碌的时候。例如,现任职于新疆石河子大学的程建军,在石家庄经济学院(现河北地质大学)本科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南京大学的研究生,但由于家境贫寒交不起学费而处在人生最为困难的时期。牛老师得知这一情况后,积极为他出主意、想办法,并从并不宽裕的积蓄中拿出1万元,鼓励他继续学习,帮他渡过了难关。在牛老师的帮助和鼓励下,程建军仅用两年就提前完成了硕士研究生的学业,并考取中国铁道研究院的博士生。潘伟,重庆人,单位项目负责人,年轻技术骨干,在校刻苦上进,成绩优秀。2005年石家庄经济学院(现河北地质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签了四川一地质队,工作不到一年,因其家属不能适应工作地点的气候条件需要工作调动。牛老师得知情况后,主动积极地帮助他们咨询石家庄、保定、唐山、秦皇岛等地的地勘单位,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最后把他推荐到了河北唐山地质二队。此外,笔者曾于2005年考取本校的硕士研究生,由于当时思想不太成熟,想放弃上学。牛老师知道消息后,知道笔者内心是个上进的孩子,就积极劝说和开导,让笔者真正懂得了从事地质行业的可贵之处,明白了来之不易的深造机会。现今笔者留在心仪的高校工作,并已顺利取得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学位,回想起来,当初真是好险,人生命运就此改变,再次感谢老师。此外,在牛老师的悉心帮扶和关怀下,不少学生已经成长为单位地质行业的领头人和技术骨干。关心学生这样的例子多不胜数,也正是有了牛老师的指导,许多年轻学子才少走了许多弯路,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每逢过年过节,牛老师都会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许多贺卡、祝福短信。
探寻真理,坚忍不拔
地球科学是古老而神秘的科学,历经46亿年的地质过程复杂且不可重现,留给人们研究的内容是支离破碎的。牛老师一直认为要想研究好它,必须具备数、理、化、生、地等多科知识,以牛一样的倔强和牛一样的干劲,实事求是,坚忍不拔,方能有所建树,为此,他非常仰慕地学界各位前辈、专家,常说他们的成果来之不易,为社会作出了很大贡献,而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地质工作者,并为自己能从事伟大的地质行业而荣耀。牛老师曾对身边的年轻教师和学生们说:我自己愿攀登高山,踏破铁鞋,追求真理,探索奥秘,寻找宝藏,开发资源,高效利用,服务人类。地球科学的探索者应与高山为伍,与岩石为伴,胸怀宇宙,心地开阔,其乐无穷。
34年的辛勤耕耘,沉淀出累累硕果,坚忍不拔的科教精神和舍己为公的作风令广大师生学子及同行们敬佩和折服。当他听到年轻学子学业取得佳绩时,他会高兴;当看到学校事业蒸蒸日上时,他会高兴;当他想到国家建设如火如荼时,他会高兴……,几十年来,牛老师日复一日地科教工作,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是名副其实的辛勤园丁,笔者为身为他的学生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