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汝霖教授是我国专长于前寒武纪研究的著名地质学家和地质教育家,荣获第七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这是地质行业的最高奖励。
他1954年从西北大学毕业后,到宣化地质学校任教,当时他才24岁。之前他曾是一名解放军战士,军旅生涯使他养成了不怕苦的刚毅精神。因为刚刚建校一年,几乎开什么课都得从头做起,编教材、找资料都是自己动手。他以主人翁的态度自觉地将繁多的资料浓缩成可供讲授的教材,他教过十几门课程,教材大多自己编写。通过这种看似平凡而实际难度很大的融会贯通的艰苦编撰,杜老师在精心磨练中阅读了大量专业书籍,积累了丰厚的基础知识。他深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踏遍了宣化盆地周边的山山水水,对这一带的地壳基底和盖层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他和同事们一道创立了适合教学的野外实习基地,同时也培养锻炼了一批青年教师,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宣化盆地南缘有个著名的膨润土沸石矿,那时叫斑脱岩,日本侵华时就有开采,矿床地质特征比较典型。杜老师主动放弃节假日的休息时间,多次蹚过宣化城南的洋河,步行30多里前去考察。那时河上没有桥,河水暴涨时,河面大浪翻滚,偶有从上游冲下的牲畜,甚至还有人在大浪中挣扎;初冬初春时节,河冻河开也是难以逾越,冰冷的河水中漂浮着流动的冰块,蹚水过河时很痛苦的,冰水钻心的凉,还要躲避冰块的碰撞,一旦被击倒就有生命危险。求知欲强烈的杜老师,经常冒险蹚水往来于洋河南北。这种行动并非单位派遣,更不像地质队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他往往独身一人,冒险前去考察,喝凉水、就咸菜、啃窝头是经常的事情。后来还听说,杜老师常常利用外出开会返程的机会,只身徒步穿峡谷过老林进行地质调查,沿途观剖面看地层,回来时往往背回一包沉重的岩石标本。执着探寻,甘于奉献,是他一生的追求。
机遇不负有心人,杜教授在极限长城系高于庄组(14亿年)中发现了罕见的螺旋状真核生物化石,将宏观真核生物出现的时间至少提前2--4亿年,对探索真核生物起源与演化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极大关注。时任国家科委主任的宋健院士说:“这是令人振奋的成就”。其实这仅仅是杜教授和他的科研团队诸多科研成就中的一部分。
杜教授像一位和善的长者,没有老教授的架子,闲暇时也悠然在小花园的小径上漫步,惬意舒心。我后来有幸和杜教授成为一个单位的同事,且同住一楼,耳闻目睹已过八旬的老先生,容光焕发,精神抖擞,兢兢业业深入教学第一线进行督导,言传身教,竭尽全力培养年轻老师。他一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他的一位学生说,和杜老师出差,住宿时他总住靠近门口的床位,细微之中见人品,他不愧为国家级的优秀教师。
我们感悟大师,仅仅是些许点滴,爱因斯坦评价居里夫人的话或许更为深刻:第一流的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方面或许比单纯的才智与成就还要大。即使是后者,他们往往取决于品格的程度,而且他们的品格将偕同他们的成就一起流传于后人。(杰出人物的道德品质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远比单纯由才智取得的成就要大得多。即使是这些才智成就,也取决于崇高品格,程度远远超过人们通常所能想见的。)过往的岁月渐行渐远,积淀下来的大师人格魅力将恒久弥新,日臻醇厚。我们感受榜样的力量,和青年朋友共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人生只有一次,以有限追求无限,任重道远,只有脚踏实地,孜孜追求,才能向着辉煌前行。